癲癇被譽為世界上三大疑難雜癥之一,由此可見其復雜性。因此治療癲癇也不是一件簡單的" />
癲癇被譽為世界上三大疑難雜癥之一,由此可見其復雜性。因此治療癲癇也不是一件簡單的事,患者一定要及早治療才好。今天小編為大家普及一下關于癲癇的那些科普知識,讓患者能對自己的疾病有個更深刻的認識。一起來看看吧。
發作中及發作間腦電圖。小編指出:目前有關額葉癲癇的病例資料多是些準備行手術治療的頑固發作的患者。實際上表現出強直體位和過度運動癥狀的額葉癲癇多是良性的,可以用藥物控制。Vegevana和Fusco曾報道過10例兒童病例,神經放射未發現病灶,服用卡馬西平后癥狀緩解,其中有8例患者有家族史。僅僅根據臨床表現我們很難斷定致癇區是否位于內側額葉。
有人報道對發作中病人行SPECT檢查發現了額極和內側額葉有過度灌注現象。通常發作開始年齡為兒童,平均11.7歲,年齡跨度較大,從7個月到52歲。此類病人并非均易控制,有的發作較頻繁,一夜發作20余次的也見過報道。對額葉癲癇手術資料的研究發現,有的病人術前病因并未確定,手術后的標本也沒有特別的發現,但手術后卻獲得了長期的癲癇緩解期。由于癲癇發作時的放電在雙側及單側額葉之間傳遞迅速,內側額葉對頭皮腦電圖而言位置過深,在加上軀體活動時所造成的“偽征”等都給發作間及發作中腦電圖的觀察帶來了麻煩。
內側額葉癲癇病人發作間腦電圖常見的情況為癲癇樣的、彌漫的、非偏側的電活動。Quesney及其同事對34例選擇性額葉切除術后不再發作的病人的腦電圖作了比較(包括矢狀旁切除、額前切除、額頂部切除等),矢狀旁切除病人有10例,其中沒有1例有局灶性的電波發放,5例有雙側或彌漫的放電,4例有局限的中央前發放,1例無癲癇樣電活動。Quesney等發現18例額前切除的病例中僅有2例只有雙側或彌漫放電,6例島蓋額部切除的病例中只有雙側或彌漫性放電。另一項研究中9例內側額葉癲癇的病人術后發作間無癲癇樣放電,額葉外側切除的病人沒有發現發作間放電的消失。
對另一些強直體位發作的病人的研究發現了中線或緊鄰中線的發作間棘波和尖波。在一組16例雙側不對稱肌緊張發作的病人中,50%病人的頭皮EEG記錄到了中線中央前的發作間癲癇樣電波發放。Blume和Oliver對補充運動區癲癇病人的研究也發現了大體相同概率的中線或額前局部棘波。僅在睡眠中出現的電發放與正常睡眠中出現的尖波有時難以鑒別,特別是對兒童而言。多發棘波或棘波后伴發慢波提示了癲癇樣電活動的發生。正常短暫睡眠有一較寬的對稱區,但對中線癲癇樣放電來說,通過在矢狀旁安裝兩側各10個的電極組就會發現放電區域是不對稱的。
患者清醒時出現的中線尖波或棘波當然是容易與短暫睡眠區別的。雙側同步放電是內側額葉癲癇的特點而非獨有的特征,它亦可見于眶周額葉、額葉外側及額葉以外皮質癲癇。雙側額葉同步放電也可能有輕微的偏側現象,此時,睡眠期記錄相當重要。這種偏側有時有誤導作用。Blume和Oliver觀察了8例內側額葉癲癇病人的發作間異常放電,有兩例偏重于癲癇起源側的對側。應用過濾技術可以發現用雙極導聯檢查時不明顯的持續的偏側現象。
小編強調:癲癇樣放電區域慢波也可以在額極、頂葉和枕葉區域出現,這可能暗示了額葉外區域的始發,發作間腦電圖也可能僅僅表現非癲癇樣的放電減慢。在雙側肌緊張發作及中線矢狀旁癲癇樣發放的病人可以見到間斷的節律的中線額部放電減慢。Ciganek等曾描述過顆葉癲癇的同樣的電活動,但此種電活動與癲癇的關系并沒有得到證明。
看了上面的介紹,相信大家對于癲癇發作中及發作間腦電圖是什么有了一點知道了。關于癲癇的科普知識還有很多,感興趣的朋友可以具體去了解一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