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社會的發展,很多的家庭都是雙職工家庭,可能不再像以前的家庭那樣,給予孩子特別多的關心,特" />
隨著社會的發展,很多的家庭都是雙職工家庭,可能不再像以前的家庭那樣,給予孩子特別多的關心,特別是在心理輔導這塊,應該說很多偏遠一些的學校還是一片空白,下面一則新聞就為我們敲響了警鐘,社會應該多一些可以幫助孩子解決心理問題的機構,也不至于造成大的嚴重的后果,甚至誤入歧途。
1978年10月25日,四川省旺蒼縣大河鄉農民湯南柱家喜添貴子,小兒子湯寧呱呱墜地,這是湯家第三代中#^的男孩,他的降生給這個世代種地的清貧之家帶來了歡樂和希望。
湯寧自幼不僅聰明機靈,而且聽話懂事,不打架不闖禍,親屬鄰里都夸他是個好孩子。湯寧上面有個姐姐,聰慧能干,總是牽著弟弟的手去上學,姐弟倆成績都名列前茅,一雙兒女讓父母欣慰而驕傲。農村人對兒子的期望值總是大于女兒,父母對湯寧寄予無限期望。
誰知湯寧小學5年級時突遭不測,同學老師第一次目睹了他發病的慘狀:倒地,頭后仰,痙攣吼叫,四肢抽搐,口吐白沫,面色青紫,兩眼上翻。這病在民間叫羊角風,即癲癇。
父母帶湯寧在縣醫院就近治療,但效果不佳,又因家境貧寒治療斷斷續續,且沒能及時到大醫院診治,錯過了#!佳治療期,病情越來越重,有時一天發病數次。因反復發作癲癇影響認知能力,湯寧學習成績直線下降,勉強考上初中,上了半年就輟學在家,望子成龍的父母不再指望兒子了,富貴在天,順其自然吧。
原本活潑可愛的湯寧漸漸少言寡語,家人和鄰居也漸漸不多搭理依著門檻看燕子繞梁的傻孩子了,從他們的目光里湯寧讀懂了什么是歧視,他說:那種目光連親屬家人都有,過去小燕子每年春天飛來我家,自從我生病以后就到別家去筑巢了,燕子不進愁家門嘛。
解讀:一些癲癇病人受到了包括親屬在內大多數人的躲避及輕視,這對癲癇病人的成長很不利。只有消除偏見,由社會和家人給予必要的幫助,才能讓他們享有本該屬于他們的受教育權利和其他社會權利。
沒想到人格心理出了問題
青春期是癲癇發作高峰期。十六七歲時湯寧的病情越發嚴重,囊中羞澀的父母愁苦無奈,只能聽天由命。好在天無絕人之路,湯寧的姐姐向弟弟伸出了援手。她成績冒尖,考上重點大學不成問題,但因家庭拮據高中畢業就挑起了養家糊口的擔子,拼命掙錢,她有個心愿,給弟弟治病。不幾年姐姐在上海開了店,拿著#$桶金帶弟弟去大城市大醫院就診,湯寧病情明顯好轉,一年只發作一兩次,醫生囑咐:長期服藥不能間斷。
湯寧雖說不大發病了,少年時的沉默寡言卻漸行漸遠,取而代之的是脾氣暴躁,言行怪異。
18歲那年他蹲在灶下燒水,不知為什么突然間站立起來,一個掃堂腿把灶頭上滾燙的開水壺踢翻,一條腿從上到下被開水燙得一塌糊涂。一次因瑣事他跟父親爭執了幾句,冷不丁他左右開弓扇了父親兩記重重的耳光。父親被打蒙了,好一會兒沒緩過神來。這時,只見湯寧“撲通”跪在父親面前,哭道:爸,我也不知道怎么就打了您,我該死,我不是人!旋即他扇自己好幾下耳光,父親撲上去抓住了兒子的手:別,爸不怪你,快起來!父子倆抱在一起哭成一團……
湯寧還經常癡人說夢:毛主席說人要活得偉大,死得光榮。如果日本人打進來,我肯定上前線立大功……我們家老屋不吉利,住了30年得搬家,父母不肯搬家,我就不順,聽我的話,我們家早發達了。姐也不聽我的,要不,她公司該上市了……他憧憬美好未來:中國人要講志氣,事業為重,我一定要把自己的公司搞大,掙幾個億,再找女朋友不遲……
癲癇病人服用的藥物只針對其病情,對人格障礙沒有緩解作用。所以,一旦發現有癲癇性人格改變,就得及時借助科學手段進行心理干預,還有賴于家庭成員之間的交流疏導。湯寧的父母及胞姐都不具備這方面的常識,姐姐說:爸媽被弟弟的病折磨得瘦骨嶙峋,未老先衰了,只求弟弟不發病,我們就知足了,誰還會想到人格心理出了問題,更沒想帶他去看心理醫生。
在此提醒癲癇患者及家屬,疾病的治療很重要,但心理輔導一定要做好,這樣癲癇的治療才能達到理想的效果,一定要去正規醫院就診,不要盲目輕信廣告,并不是說所有的廣告都不可信,使我們要用我們的慧眼去識別,去鑒別,否則,癲癇沒治好,積蓄也花的所剩無幾,給家庭帶來沉重的負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