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關癲癇的記載可以追溯到2500年前的古希臘,早在公元前5世紀,醫學之父希波克拉底就對癲癇大" />
有關癲癇的記載可以追溯到2500年前的古希臘,早在公元前5世紀,醫學之父希波克拉底就對癲癇大發作、癲癇小發作等做過比較詳細的描述。但是在當時特定的歷史環境下,醫學還相對落后,人們不能認識到癲癇的真實面貌,而是富于它一種神秘的色彩,當時人們普遍認為本病是惡魔附體的表現,是一種邪惡的疾病。雖然有少數學者認為本病與腦部的病變有關系,但苦于沒有足夠的科學依據,始終不能讓人信服,終究還是將癲癇癥狀與神秘的宗教色彩聯系在一起。
到了19世紀中期,杰克遜提出癲癇是由于腦灰質異常、過度放電引起的一種疾病;20世紀以后,現代醫學有了突飛猛進的發展,尤其是近20年來,隨著新的診斷技術和手段的不斷問世和發展,腦電圖、視頻腦電圖監測技術,血藥濃度監測方法的建立,新藥及癲癇源綜合定位技術的廣泛應用,使得癲癇的臨床診斷、分類標準更趨向規范化,治療更趨于合理化。
我國認識癲癇也較早,#!早的記載始于《黃帝內經》,本書成于戰國時期,與古希臘的記載幾乎是同時,而后在明代李時珍撰寫的《本草綱目》中也有關于癲癇的表現及臨床治療的記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