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吡哆醇依賴性癲癇
一、吡哆醇依賴性癲癇
吡哆醇依賴性癲癇是一種常染色體隱性遺傳病,也是一種少見的可治療的先天代謝異常性疾病。本病的典型表現為新生兒期和嬰兒早期即出現難以控制的驚厥發(fā)作,常出現癲癇持續(xù)狀態(tài),各種抗癲癇藥物均不能控制發(fā)作,高劑量維生素B6治療反應好。1/3患者臨床表現可不典型,如開始對常用的抗癲癇藥特別是苯巴比妥有治療反應、驚厥起病晚至3歲等。PDE傳統(tǒng)的臨床診斷標準包括:癲癇發(fā)作對抗癲癇藥無效、高劑量維生素B6治療反應好、維生素B6單藥完全控制癲癇發(fā)作、撤藥后癲癇發(fā)作反復。在過去很長時間內,由于臨床診斷較為困難,同時又缺乏特異性的檢測手段,因此大多數病例被漏診。對于漏診病例而言,不但錯失了高劑量維生素B6終生補充來控制癲癇發(fā)作的機會,同時又飽受多種抗癲癇藥治療帶來的不必要副作用,導致患兒被誤診為或最終發(fā)展成為難治性癲癇或癲癇性腦病,最終引起死亡率及傷殘率的增高。因此,當臨床上遇到早期癲癇起病、多種抗癲癇藥治療無效、之前從未給予過足夠劑量維生素B6治療的病例,均值得在醫(yī)生指導下去嘗試此種治療。
2006年本病的致病基因ALDH7A1被確定,從而實現了從分子遺傳學上確診本病。一旦嘗試高劑量維生素B6治療有效,則可以考慮ALDH7A1基因分析以助確診。本病一經確診,則可以明確指導患者停用所有抗癲癇藥,并必須終身補充高劑量維生素B6。目前長期治療的劑量尚無明確建議,推薦一般治療劑量嬰兒為15~30毫克/公斤體重/天、新生兒可高達200毫克/天、成人500毫克/天d,上述劑量在長期治療中是安全的。
目前,筆者已通過臨床篩查及ALDH7A1基因檢測確診了3例患兒,此為我國首次通過基因檢測確診的病例。由于對本病認識的不足,3例在確診前均經歷了長時間的曲折治療過程,并服過了2種到6例的抗癲癇藥。3例中1例因頻繁發(fā)作曾多次在當地住院治療,每次住院均給予神經節(jié)苷脂輸液約10天,幾乎每次輸液#$天發(fā)作即控制直至出院,但出院后很快復發(fā),因此家長推斷“神經節(jié)苷脂”具有“神奇”效果,但因總是輸液花費較高且不是長久的辦法,隨來北京大學#$醫(yī)院就診,經過仔細詢問并查看當地醫(yī)院的輸液單,發(fā)現每次神經節(jié)苷脂將要輸完時均給予一組液體輸注,而恰是這組液體中含有了100毫克的維生素B6。另1例患兒來診時已1歲10個月,提及前期在當地10余次住院過程,家長認為神奇的是“多次住院期間不發(fā)作,出院后又發(fā)作”,查看當地醫(yī)院的輸液單發(fā)現多次住院給予了包括維生素B6100毫克在內的一組能量合劑輸液治療,但由于同期還靜脈用了抗驚厥藥及調整了口服抗癲癇藥,所以未將癲癇發(fā)作的控制歸因于維生素B6的作用,而每次出院后或是未口服、或是僅口服維生素B6每日2到3片,隨后癲癇發(fā)作均復發(fā)。目前3例患兒服用維生素B6劑量為每天150-180毫克,癲癇發(fā)作均成功的得到了控制,同時智力運動發(fā)育也獲得了不同程度的改善。
必須強調的是,本病的預后個體差異較大,預后的影響因素較復雜,包括臨床起發(fā)病的早晚、有效治療是否及時、ALDH7A1基因型和神經發(fā)育表型之間未知的關系等。雖有報道治療后智力可正常,但大多數患者盡管用維生素B6癲癇發(fā)作得到控制,仍會遺留一定程度的神經發(fā)育障礙。
二、吡哆醇反應性癲癇
維生素B6是谷氨酸脫羧酶的輔酶,中樞神經系統(tǒng)內重要的抑制性神經遞質γ-氨基丁酸是在谷氨酸脫羧酶的作用下由谷氨酸脫羧而生成,當維生素B6缺乏時,酶活性降低,使γ-氨基丁酸合成減少,引起癲癇發(fā)作。早在1951年,國外學者就發(fā)現了補充維生素B6可以控制或降低癲癇發(fā)作,隨后日本學者的研究進一步印證了維生素B6在癲癇中的治療作用,涉及的癲癇主要為嬰兒痙攣,此類患兒單用高劑量維生素B6治療有效率可達13.9%。當治療劑量從30mg增到100mg/天時,臨床也觀察到成比例的癲癇發(fā)作好轉現象,當再次提高到100-400mg/天時,臨床改善更加顯著,而低劑量治療反應不明顯,因此,日本學者推薦對所有嬰兒痙攣患兒一但確診后,首選治療方法為高劑量維生素B6治療至少觀察10天以判斷療效。
筆者在臨床上也驚喜的發(fā)現了多例嬰兒痙攣患兒對高劑量維生素B6有效,但ALDH7A1基因突變篩查未見異常,從而證實此類患兒為吡哆醇反應性而非依賴性癲癇。此類患兒維生素B6用藥療程根據臨床發(fā)作而定,并不一定需要終生補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