癲癇患者的精神異常
" />
癲癇患者的精神異常
少部分癲癇,可在發作時、發作前后伴有精神癥狀以至人們誤將癲癇和瘋子聯系起來。對個別患者的癲癇發作,需要細致觀察和檢查后才能確定是癲癇發作還是精神病者。
常見的精神異常有:
發作前的精神障礙
發作前數天或數小時,有些病人變得情緒不穩,容易發脾氣或無故驚慌等。患者自己不一定會感到,但家人或周圍的人卻能觀察出來。
這種情況也稱為發作前的先兆。此時若作腦電圖往往不正常。先兆可長可短,長者可維持數小時,短者僅有幾秒;
意識障礙多不明顯或僅有輕度意識障礙,發作內容患者多能回憶,同一患者每次的先兆發作形式大致相同。
發作時的精神障礙
1
精神癥狀
歷時可短可長,短則幾秒、長則數天。發作時呈夢樣狀態,發作后對發作時發作時的體驗可能有模糊地記憶。
發作的癥狀,常見有
視幻覺;如看到物體變小或變大,或近火遠。也可表現為視物變形,如房子變扁,歪斜欲倒等。
情緒改變:如突然腦中出現一個問題但又不能聯系起來,或者是突然的害怕憂愁;毫無原因的自卑感,以致愁云滿臉、喃喃自語;也有人表現為無比高興,引吭高歌或陳詞講演。
自我意識改變:
患者可能感到身體某個部位突然變了樣子,或聽到某種莫名其妙的聲音。
如有個患者在河邊洗衣時突然感到自己的臉變歪了,且多長出一只眼睛;
有時感到自己仿佛置身于小說中的某個場面中;
突然覺得自己處于敵人的包圍圈內,拿起斧頭將家中電視機、衣柜劈成碎片……
2
自動癥
約半數患者有顳葉病變,發作時意識模糊,表現為簡單的或重復性自動性動作。
發作時目光呆滯、言語含糊,自動動作可作為原來動作的無意識性繼續或者是新產生的動作。根據動作類型可分為攝食性、表情性、姿勢性、行走性、言語性等。
自動癥是指一種沒有目的、反復發作、突然中止的運動動作。一般可持續15分鐘,事后不能回憶。每個病人都有1~2種自己常發的固定運動形式,每次發作都是一個樣,發作中自己不清楚。
#!常見的表現為:嘖嘴弄舌、努嘴咬唇,反復吞咽或不自主的解衣弄扣,循摸物品,同時嘴里可發出呀呀之聲。
少數人可表現為突然驚起,開門外出,也可能當眾解衣。有的可伴有幻覺、呈夢幻狀態。從事某一種行動時如果有人制止,常招致反抗和攻擊。這類表現和精神分裂的區別在于:發作是陣法性呈突然出現,發作過后表現和正常人一樣,腦電圖異常也可幫助鑒別。
3
病理性心境惡劣
通常無明顯意識障礙,突然發生心境改變,以抑郁和焦慮#!為常見,情緒低沉、感覺全身不適、焦慮、抑郁、苦悶、憤怒、激惹、欣快或不自在感,對周圍一切都感到不滿意,挑剔找岔。抑郁時可產生自殺觀念和行為。
4
精神病發作
一般無嚴重意識障礙,癥狀表現如精神分裂癥狀,躁狂抑郁癥樣,持續數日~數周。若是精神障礙持續較久,數月~數年,或長期存在,即狹義的癲癇性精神病。
與精神分裂癥相比較有下列特點:
精神反應相對較好,與醫務人員較合作;
病前分裂型人格特征不突出;
自知力恢復較快。
發作后的精神障礙
常在嚴重的大發作后患者出現短時間的意識模糊,如不辨方向,不認識人,也可能出外奔走或出現自動癥的某種表現。
癲癇性精神異常的診斷可據如下幾點:
患者伴有大小發作;
癥狀出現和消失突然,間歇期精神狀態正常。
同一患者的發作具有重復、刻板特點;
發作時意識障礙存在的證明;
腦電圖異常;
精神障礙的治療與家庭護理
明確診斷
首先要配合醫生查清精神異常是由腦內病變引起,還是心因性因素所致。醫生若考慮有必要進行CT掃描、腦電圖或腦血管造影等項神經系統的檢查,患者家長應積極協助。
藥物治療
抗精神病的藥物與抗癲癇藥聯合應用。對那些癲癇性精神紊亂,如興奮不安、焦慮攻擊等行為是很有幫助的。
常用的藥物是氯丙嗪和氟哌啶醇。安定、利眠寧對焦慮的患者有效。對精神運動發作,用卡巴咪嗪可有良好效果。
癲癇合并精神異常的患者,若加大劑量發作仍不能控制或變的更嚴重者,則應減少劑量觀察療效,必要時可換藥。
對那些腦內有局限病灶、發作頻繁,精神癥狀十分嚴重、藥物不能控制的患者可考慮手術治療。
做了顳葉局灶性切除術后,半數病例發作停止,近1/4的病例發作減少,再應用抗癲癇藥物還可提高療效。
護理要點
對出現智能低下和精神異常的患者,絕不能嘲笑、戲弄甚至打罵他們。
病人提出來的要求若是合理則應適當滿足,不合理的需要應耐心解釋,但也絕不應無原則地遷就,敷衍或欺騙;也不要與患者爭執沖突。
不能自理的患者應定期為其洗澡理發,氣候變化時要增減衣服。
對那些情緒低沉、多疑、多慮的患者應鼓勵和帶領他們進行文娛活動或參加簡單的體力勞動,這些措施有助于穩定情緒。
此外,還應根據患者的年齡、職業和個人愛好情況安排合適的作息時間,睡眠應足,但也不能整天躺在床上。有煙酒嗜好者應盡量勸其戒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