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臨床上所謂的藥物毒性往往是指服用某一種藥物后出現各種有害的生理反應。形成它" />
在臨床上所謂的藥物毒性往往是指服用某一種藥物后出現各種有害的生理反應。形成它的原因多是由于:①過量;②過敏;③副作用逾常。至于副作用,這完全是藥物本身固有的性質。臨床上常見的毒副作用主要表現有以下幾個方面:
對神經系統的影響:
①小腦綜合征:病人自覺頭暈、眼花、視物不清、走路不穩。檢查可發現小腦性共濟失調,如眼球震顫、復視、構音困難、指鼻不準、站立不穩、手足震顫等。長期服用苯妥英鈉可出現小腦萎縮。
②亞急性、慢性腦病:長期服用抗癲癇藥物的病人,除有上述小腦癥狀外,還有行為異常、情緒改變、腦電圖上出現慢波增多、高幅波等。有的病人還出現不自主運動、舞蹈樣動作、口面部肌肉運動障礙等。
③精神狀態異常:嗜睡幾乎是所有抗癲癇藥物的#!常見的副作用。多在治療開始時出現,可影響病人的學習和工作能力,影響精神和智能。有的表現易激惹、興奮、活動過多、攻擊行為、焦慮、失眠等。此類癥狀以服用巴比妥類及安定類藥物者尤為多見。
④末梢神經病和肌病:臨床上相對少見。末梢神經病一般多不明顯。主要是膝、跟腱反射消失,神經傳導速度減慢。有的病人有類似于重癥肌無力的表現,肌電圖檢查肌肉有明顯的易疲勞性。
對血液系統的影響:
①貧血:一般認為與葉酸缺乏有關。臨床上約1%的病人發生巨細胞貧血或巨紅細胞癥。
②粒細胞減少及粒細胞缺乏:發生率為1%~5%,早期多見。
③血小板減少及凝血機制障礙:發生率為1%,臨床可見有鼻出血、牙齦出血等各種形式的出血。
對骨骼系統的影響:
抗癲癇藥對骨骼的影響是比較常見的。尤其是對正在生長發育的兒童影響更大。可引起低血鈣、低血磷、小兒佝僂病和骨質脫鈣等。根本原因是由于抗癲癇藥誘導了肝臟微粒體中的羥化酶,使維生素d的生成減少,代謝加快,導致維生素d缺乏所致。抗癲癇藥物中的苯妥英鈉、苯巴比妥對骨骼的影響#!大。
對皮膚、結締組織的影響:
抗癲癇藥物多是由工業合成的有機化合物。因此,對于有的病人,它可能是一個半抗原,在體內發生過敏反應。輕度的表現為皮疹、藥疹、蕁麻疹等。多在服藥1~2周后出現。以面部較多,發癢,發紅,壓之退色,有時可出現結膜充血及鼻塞等。重者可發生變態反應,低熱,白細胞減少,甚至出現剝脫性皮炎。
對消化系統的影響:
①胃腸道反應:以丙戊酸類#!常出現。主要有惡心、嘔吐、腹痛、腹瀉、食欲減退,多在早期出現,兒童較成人多見。
②肝臟損害:苯巴比妥、苯妥英鈉、丙戊酸鈉等對肝臟都有不同程度的損害。臨床上在開始服藥后凡見惡心、嘔吐、食欲下降、全身不適無力、昏睡等,應疑有肝臟受損,并應及時檢查。
③胰腺炎:臨床上已有丙戊酸鈉引起急性壞死性胰腺炎的報告,應予注意。
對內分泌系統的影響:
對內分泌系統產生的影響是藥物誘導的激素代謝加快所致。如腎上腺皮質激素代謝增快時,腎上腺可代償性的分泌增加。當腎上腺皮質功能低下時,可引起阿狄森氏綜合征。性腺激素代謝加速時,可引起性激素水平下降,對性欲及性功能產生一定的影響,可抑制胰島的分泌,升高血糖,使血脂的代謝紊亂,血中膽固醇及甘油三脂升高等。此外還有抑制抗利尿激素釋放,使血中的甲狀腺激素、t3、t4水平下降等作用的報道。
對免疫系統的影響:
①免疫球蛋白降低:少數病人長期服用抗癲癇藥物后引起免疫球蛋白a、g降低。
②假性淋巴瘤:少數病人在服用苯妥英鈉后,初期可見有淋巴結腫大,伴有發熱、斑疹、肝腫大、關節痛、嗜酸性粒細胞增多等。
③自身免疫性疾病:曾有報告多種抗癲癇藥物引起系統性紅斑狼瘡,有待進一步研究。
此外,抗癲癇藥物還有致畸作用,尤其是在懷孕前3個月內服用,發生的可能性更大。